【雷眼观察】滴滴下架,相关企业更应做好安全审查准备
滴滴下架,相关企业更应做好安全审查准备

滴滴下架,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盘点下一个替代者是谁。对于众多互联网企业来说,这肯定一个利好信号。
继2日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后,7月4日晚,滴滴再被国家网信办通报: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这是一个极为严厉的措施。
从通报来看,滴滴APP被下架整改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
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规则,并应征得被收集者同意,且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双方的约定与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互联网时代,平台收集信息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成为天然的矛盾。滴滴并非首个因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整改的企业,此前,搜狗输入法、萌拍拍等多款应用程序均曾因此被责令整改。
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关于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多家正要上市的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更为滴滴的热度填了一把火。
现在的问题是,滴滴等互联网企业对数据的不当收集、不正确管理使用,除了损害个人信息安全,到底有没有危害到国家安全?这是滴滴事件令国人格外关注的根本焦点。
近年来,我国已加快数据及信息安全相关的立法进度,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本次滴滴出行、BOSS直聘等被整改,也在执法层面上表明监管部门对企业数据安全监管的力度和决心。
无论这一轮整改结果如何,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者、投资者们和广大用户,都会不同程度上捕捉信号背后传递的信息,迎接网络安全审查新时代的到来。所有企业势必要在数据安全管理与数据合规上投入更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