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价值超300万的“猴子”被盗,NFT持有者们慌不慌?
愚人节这天,周杰伦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自己此前获赠的BAYC #3738 NFT被钓鱼网站偷了,并在文后附上“大家请小心”和“这不是愚人节玩笑”的标签。

据了解,BAYC #3738 NFT是周杰伦于今年1月从友人处获赠。LOOKSRARE信息显示,该NFT在从周杰伦地址转出后,短短1个小时内便多次转手,并分别以130 ETH、155 ETH的价格转手交易。以当前ETH价格计算,周杰伦的被盗的NFT价值超过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320万元。

NFT(Non-Fungible Token)意为非同质化代币,在国外广受追捧。2021年被认为是“NFT元年”,根据DappRadar数据显示,2021 年全年NFT的交易额超过了 230 亿美元,其中排名前100的NFT藏品的底价市值达167亿美元。
不过伴随着价值猛增,NFT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们的目标,相关NFT盗窃事件在海外屡见不鲜。此次周杰伦持有的无聊猿NFT被盗,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在NFT身上。
NFT被盗事件层出不穷,那么,事件中受害者们的损失又该如何寻求救济呢?

律师解读
与国外火热的NFT交易不同,在国内,NFT更多以数字藏品的形式出现,且呈现出愈加严格的监管趋势。但在实践中,大部分事件中受害人的损失往往是难以得到救济的。
这首先是因为目前国内对于NFT的法律性质、交易方式、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尚未明确,并没有官方对NFT(含数字藏品)进行定义,也没有相关的立法,更多是以行业自律公约的形式出现,这就导致相关NFT案件的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存有争议。

从民法层面来讲,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善意取得制度”,即对第三人通过善意获得的物的所有权予以保障。NFT交易参考善意第三人的规定,对于所涉已经转手交易的被盗NFT,中间环节的交易主体以及最后持有者都是基于正常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形式,支付对价并获得该NFT,其有关权益应当得到保障。尽管这些中间交易主体中可能存在恶意取得的人,由于NFT交易过程基于网络和智能合约,很难证明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恶意”。
从刑法层面来讲,一方面NFT作为虚拟财产并未被我国《刑法》正式列为受保护的对象,盗窃NFT是否能被认定为盗窃财产,且当盗窃者利用计算机实施NFT盗窃的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时,应该如何适用刑法,都存有争议。另一方面,从NFT相关案件被盗原因中可知,NFT被盗事件,不论是加密钱包私钥等信息泄露,还是黑客攻击行为,都使得盗窃者难以确定。尽管NFT具有可溯源的特点,区块链上能够记录智能合约执行的完整记录,但黑客行为较为隐蔽,往往无法及时找到盗窃者,使其承担责任。

作为新诞生的事物,NFT当下还处于一个探索的时期,在市场规范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NFT在为用户提供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也为作为交易的平台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合规风险。如何更好地规范NFT交易行为合法合规、保障NFT持有者权益,还需项目方、平台方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合力实施,制定相关准则。